到底生命應該是「輕於鴻毛」,抑或「重於泰山」呢?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時候地方的原住民面對原生部落所在地,都要在經濟發展以及保育文化中掙扎取捨。來自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家張恩滿,提供了另一種選項,她透過影像及裝置藝術告訴人們,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可以「重如鴻毛」。繼2016年在加拿大溫哥華Centre A藝術中心展出後,今年張恩滿「重如鴻毛」展覽將移師到洛杉磯,展覽紀錄了台東杉原灣的莿桐部落的影片以及當地人製作出的大風箏,以「重如鴻毛」表達微小的人們所展現的強大生命力。她表示當初在原名「杉原灣」的「美麗灣事件」上,這個部落的人民雖然是最受到衝擊,但他們的立場是贊成財團進來開發,以換取當地經濟收入。她指當初以為他們只是一群眼光狹窄﹑見錢眼開的小部落。但後來她跟著2位社運人士深入了解,眾人與族人溝通,希望他們能明白自己依山靠海可以運用天然資源優勢,又跟他們合作製作傳統大風箏並紀錄下來。幾年來,她見到族人由冷眼旁觀到主動參與,讓她深受感動。「我主要是從莿桐部落的角度出發,看他們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她覺得自己難以解決這些資本衝擊傳統原住民文化,只能利用較軟的方法讓大眾反思到底除了開發外,還會否有別的出路。因此在展覽最後部分設了實驗編緝台,觀迎民眾提出問題或意見。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張書豹主任表示,是次展覽是以影像及裝置藝術構成,為了加入本地元素,引入2部與美國本地原住民相關的影片共同展出,包括達科他輸油管爭議及洛杉磯原住民的影片,他覺得無論是加拿大﹑美國或台灣的原住民都在面對相同問題,希望一併展覽引起大家反思。張恩滿有一半排灣族原住民血統,她表示從小在城市長大,到2011年才回到部落,當時對她的衝擊很大,此後很多藝術創作都會圍繞原住民的話題,「可能社會運動跟創作有一個很接近的想像跟目標,會有一個烏托邦,也許它們的行事跟目的不是太一樣,我希望藝術可以有某種能量,改變的能量。」如果想了解不同地方原住民在社會上的掙扎及生存,7月7日至8月12日在洛杉磯臺灣書院可以看到恩滿「重於鴻毛」展覽。(張紫茵/洛杉磯報導)報你知:美麗灣事件發生在台灣台東縣,是一宗土地開發案爭議案。2003年台東縣政府以BOT方式,將杉原海岸出租予美麗灣渡假村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並經營美麗灣渡假村酒店,但由於建商及當地政府迴避環境評估程序, 而施工過程中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因此引起環保人士激烈反對,經過多年官司後,最終於2016年最高行政法院連續判決台東縣政府敗訴,開發案最終告吹。

7月7日至8月12日在洛杉磯臺灣書院可以看到恩滿「重於鴻毛」展覽。張紫茵攝

展覽紀錄了台東杉原灣的莿桐部落的影片以及當地人製作出的大風箏,以「重如鴻毛」表達微小的人們所展現的強大生命力。臺灣書院提供

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時候地方的原住民面對原生部落所在地,都要在經濟發展以及保育文化中掙扎取捨。張紫茵攝